Thursday, 20 December 2012

普陀寺

普陀寺(Phoo Thor Jee)位于寅杰路(Yan Kit Road),离丹戎百葛民众俱乐部(Tanjong Pagar Community Club)不远。早年我住在艾弗顿园(Everton Park)时,每天上下班都步行经过这间庙。不过,普陀寺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。

据古长龙说,普陀寺内藏有一幅丰子恺于1966年赠的对联,内容如下:

上联:跨海传经回首波澜万顷
下联:入山问道抬头崖岸千寻

普陀寺是于1915年前后,由中国福建南来的释转岸(1882-1970)和释转道(1872-1943)等兴建的。著名的宏船(1907-1990)法师曾任此寺的住持。

1920年前后,释转道法师又在新加坡光明山建立一座普觉寺。如果以兴建年代的先后来讲,普陀寺的历史是比较悠久。

“普陀寺”一匾立于1971年,由释传文重修。王金福应该是此寺的信徒或施主。至于陈渊岩,我并没有他的资料。

这块匾有可能是在国外制作的。



丁培伦题金汤公司

根据我的记忆,金汤公司是单边街九层楼底层,面向芳林公园的一间店面。

九层楼早已被铲平。文雅酒店集团(Hotel Plaza)正在那里兴建一间拥有400-500客房的酒店,相信不久将可投入服务。

至于题这块“金汤公司”匾额的丁培伦先生,目前我还没有他的资料。


翁同文题旧北京街的顺昌

前南洋大学历史系曾有位翁同文教授,但他并不是题此匾额的金门籍书法家翁同文。

据知,翁同文是金门前三保盘山社人,生于1870年,于日治期间谢世。此“顺昌”两字题于1937年,是他唯一留下来的榜书。

记得“顺昌”附近有间传统的福建小吃店,是早年我解决午餐常到的地点之一。


罗仲南题写的匾额

位于大坡牛车水的南昌当,创业悠久,1983年还曾出任新加坡当商公会(1920年成立)的会长。

记得罗仲南是位客籍书法家。我于求学时曾买过他的一本字帖。

罗仲南题写的另外一个匾牌是“宏昌参茸行”。

“宏昌”是我在端蒙求学时,一位可客籍同学的祖父创立的。在芳林苑还没兴建前,其老店就在离开桥南路与海山街交接处不远。

印象中,中药行和当铺是属于客籍华人的传统行业。



曾则舆题曾邱公会

2012年10月6日,我和曾广纬老师聊起已故书法家曾则舆(1884-1970),得知他是前端蒙中学秘书曾庆元的祖父。

曾老先生是位前清秀才,1929年南来新加坡,历任中华总商会中文秘书多年。

一星期后,我偶然经过芽笼,发现29巷的“曾邱公会”便是他于1948年创立时题的。这真是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
想起当年曾庆元的一手端正钢笔字,现在才明白他是有家学渊源的。

曾庆元后来也当上中华总商会的秘书多年。

早在新加坡曾邱公会成立前,新加坡曾经出现过几个不同的曾氏团体。其中”三省堂曾氏公会”在成立不久后就解散了。但是另一个称为”龙山堂”的团体,却曾经风光一时。该团体的会员都是早期来自福建省的曾邱两姓的人士。根据该团体的章程,该团体的会员必须是由泉洲,厦门,南安,惠安等福建过来的曾氏宗亲或海澄的邱氏后代。虽然确实年份已经无法考查,据说该团体的成立是有上百年的历史的,当时该团体有着庞大的财产,照顾南来无依无靠的宗亲们。在”龙山堂”鼎盛时期,该堂还拥有自己的一片坟山。可惜的是由于某些缘故,龙山堂的活动被政府下令停止.后来坟山因政府的征地失去了。

由于”龙山堂”停止了活动,新加坡的曾氏宗亲们觉的有必要另外组织一能为宗亲服务的团体。在1946年间,曾发达,曾顺德,曾和生等人便发起了成立"龙山宗祠"的活动。后来有人觉得既然之前的龙山堂有着福建龙山曾邱两姓的会员,新的团体也应该允许之前的会员加入。同时为了能吸引让当时文化背景不太好的宗亲入会,更有人提议将团体定名为"曾邱公会"。当时虽然当时有人曾提出反对这名字的取用,认为将来会照成混乱。但是名字还是这样定了下来,并于1947年6月式成立了"新加坡曾邱公会"。

公会几经迁移.于1970年间,筹集了8万多元买下了目前于芽笼的会所,并于己于1976年正式迁入。

曾邱公会大堂上供奉着宗圣公的雕相,每年主办着春秋二祭,宗圣公诞庆典,新春团拜,中秋活动等活动。公会也设有奖学金,以奖励成绩优秀的会员子女。在娱乐方面公会里设有卡啦OK设备,并曾举办多次卡啦OK比赛。公会也主办不同的课程,如电脑班,书法班,太极拳班。



Tuesday, 23 October 2012

厦门街的萃英书院

很可惜,我的文物收藏家陈来华先生于多年前,已将这块匾赠给厦门的华侨博物馆了。

他曾告诉我,在做这个决定之前,曾与本地的有关部门接洽,但没人有兴趣“领养”。

萃英书院(创立于1854年)的旧址在远东广场(Far East Square)的范围之内。因为是法定保留建筑物,其复建工程必须根据原有的图样和风格进行。

至于用途方面,当然是以“适者生存”为考量。目前在这里营业的是间中式餐馆。

有块“微笑画室”匾,20多年前也被送回广州了。请留意我以后的故事。


谭恒甫题天演大舞台

据说,大华戏院是在1930年前后开始兴建的,至今有70 - 80年的历史。这座保留“高楼”,外观古色古香,为牛车水的地标之一。原来的主人余东旋(1977-1941)是为家喻户晓的锡矿与地产大王。他也是“余仁生”的第二代掌舵人,把业务从大马扩展到新加坡和香港。据估计,他逝世时遗留下的财富,堪称亚洲第一。

谭恒甫于1932年南来新加坡,当时他已62岁,“天演大舞台”大概是他早年的代表作之一。

谭老在世时很受华社的尊重,并于许允之、吴纬若齐名,有“星洲三大书法家”美誉。就算于市区重建后的今天,也不难找到他提的匾额,例如:“南通有限公司”,“振益”与“陶丰”。


黄火若题的金门会馆

黄火若(1910 - 1994)生前住在东海岸富兰克道(Frankel Avenue)附近,离已故新加坡总统黄金辉的住家不远。

上世纪90年代初,我与同乡书画家子昭先生曾两次去拜访他。当时他已有80出岁,但行动还能自如。他给我的印象是个子不高,有点瘦小,谈笑风趣,滔滔不绝。

60岁后,他专攻今草。笔走龙蛇,字如其人。

黄火若也常为人题匾,“金门会馆”和大礼堂内的“庆昌堂”便是他的杰作。

他在1992年出版“今是堂剩稿”一书,收集了他的诗、文章和书法。本人有幸获赠一本,由他亲笔签名。



注:新加坡金门会馆前身为孚济庙,创建于1876年。旧址在牛车水史密斯街(Smith Street)。



Monday, 1 October 2012

匾额书法

本文于9月29日发表于新加坡联合早报。


匾额或招牌是书法最具实用性的表现形式。早期华人南来,因从事各种商业、文化、宗教等活动,需要在建筑门屏上悬挂匾额,表达该建筑的名称和性质。著名的商店更以拥有老招牌金字招牌为荣。

这些匾额集字、印、雕、色于一体。书体方面,各体皆有,但以楷、行楷、魏碑、隶书体最多,形成早期新加坡街景的一大特色。
 
位于北京街与厦门街交接处的成发是早期制做匾额的著名公司之一。我20多年前曾在这附近上班。午餐时间经过该店, 常停下来与成发的老板闲聊,听他讲有关匾额书法的故事。据说成发是间百年老店,承接过无数的匾额,店里存有已故吴纬若所写的招牌书法的影印本,以 备日后顾客的要求。

匾额书法的特征是稳重、雄健和有笔力。大都是特别聘请著名的书法家题写的。早期除了有星洲三大书法家之称的谭恒甫、吴纬若和许允之外,其他受欢迎的高手包括舒健、崔大地、李毓川、何星斋、黄火若、罗丹(厦门)、黎省三、黄葆光、叶竹溪等。

新加坡已故国宝潘受先生主要是题写有关文化、教育和宗教建筑的匾额,如华裔馆光华学校等,商用的招牌比较少见。
 
清末科举殿考出身的朱汝珍和岑光越及民国时代的政治家如林森、于右任、叶恭绰、吴铁城都曾在新加坡留下墨迹。

不少匾额是由名人题给,但书法高手代笔,如群策匡时同德书报社醉花林便是很好的例子。

我从小便对匾额书法产生兴趣。在接触颜真卿和柳公权的碑帖之前,它们可说是我的良师益友。每天上下学途中,总要望它们一眼,打个招呼才行。

传统匾额日渐减少

随着城市重建步伐的加快,传统的匾额已逐渐消失了。虽然新加坡城市重建局在保留传统建筑物方面已尽了很大的努力,如划定多个传统店屋保留区,但也因用途的改变和产权的转移,传统的匾额已被新式的招牌或电脑字体取代了。

众所周知,笌笼是个非常混杂的地区,各种用途的建筑物都有。好多受市区重建所影响的庙宇和社团都来这里落户,值得研究的匾额确实也不少。但若想要为这里的匾额拍照作记录,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不便。 

20多年前曾花了好多周末的宝贵时间,走遍新加坡多个商店保留区的大街小巷,为这些将走入历史的匾额拍照作记录。现在回想起来,当时或者我可以发动一组人来进行这份有意义的工作,收获肯定会更大。



Wednesday, 26 September 2012

福建名菜天下香

2002年9月摄于厦门街茗香菜馆内。薛振传现场写了“福建名菜天下香”,赠与黄汉钦老板。

此作品现已悬挂在人口处屏风的右边,与“茗香兴隆”相对。


远东广场的成发精做招牌

成发、福德祠和萃英书院旧地址都位于远东广场(Far East Square)的店面保留区内。

打从规划阶段开始,有关当局和发展商即有意把这三处的建筑物(或一部分)复修,留下些“纪念品”给后人。

“成发”这块匾额早已被拆走了,不知“流落”到哪一间古董店或私人收藏家手里。目前,在原址营业的是一间时尚咖啡店 LEO's Cafe Bar。

保留下在店门前的,就是这两根粉刷如新的洋灰柱子,向后人述说“成发”精做招牌的故事。

上世纪90年代到北京街和厦门街一带用午餐,如遇见“成发”老板,必会停下来和他闲聊几句。

据知,他的店里保存有几叠吴纬若的影印招牌书法。每当顾客要选用时,这些“收藏”便可派上用场。如果顾客没特别要求,这位老板会自己动笔挥毫,但并没有提上名字。



网上有关成发的资料:
1。网页 #42 http://www.sgwritings.com/bbs/viewthread.php?tid=64854&extra=page%3D1&page=3

早年“成发”位于大坡北京街四十二号。它当年除了精做招牌之外,也制造各款的雕刻,联匾,装金,神主,神龛,傢俬,木器,铜牌,铜字,中西土木,油漆,灰水。服务可谓是多样化。

当年经过“成发”时,偶尔会见到老板在门前的马路旁摆出十几尺长的长木雕,花鸟手工精巧,老板在炎日下细心的为“花鸟”贴上金箔。在驻足观看之余,也和老板闲聊。他说这活儿废心废力,没有耐心与耐力是不行的。

我很喜欢“成发” 制造的招牌匾额,它手工好,制作认真。

已故著名书法家吴纬若先生对匾额的要求很高,更不喜欢有人擅自修改他的书体。“成发”是当年吴纬若先生颇为满意的一家。当年大街小巷出现的吴翁书法匾额大部分都出自“成发 ”。“成发 ”也保存了许多吴纬若的影印招牌书法。“成发 ”的匾额商号本身也是出自吴翁之笔。

新加坡高速的城市发展,失去的永远也找不回来。当年的“成发 ”已荡然无存,留下的只有抹不去的回忆!


2。网页#47:http://www.sgwritings.com/bbs/viewthread.php?tid=64854&extra=page%3D1&page=3

早年“成发”制造的匾额都有刻上“合顺督造”。

还记得早年位于实利基路(Selegie road)的老字号“狮岛”吗?它的商号匾额就是出自“成发”,落款印章就刻上“合顺督造”。也就是说“成发”既是“合顺督造”,而“合顺督造”既是“成发”。

其实在更早期“成发” 制造的吴翁匾额出现的两个落款印章,上为“经楼”,下则“吴纬若书”。“南荣” 匾额的落款印章就是上下为“经楼”与“吴纬若书”。那是“成发”非常早期制造的。

较为后期吴翁的匾额就不曾出现“合顺督造”的落款印章,这些匾额大都是个别的商家制造的,也就是熟称的“散客”。由于这些“散客”手上吴翁的字不多,只能向“成发”购买。当年吴翁卖给“成发”的都是单字。

还有一件不为人知的事。虽说吴翁对“成发” 制造的匾额颇为满意,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是令吴翁不悦的。

“成发”老板本身并不嗜书法,一但发现手上的字没有顾客所指定的尺码,便以影印方法来加大或放小,以满足顾客要求。这样做法是为了省钱。如果顾客要求的字是“成发”所欠缺的,老板惟有想办法以“移花接木”的方法来满足顾客。毕竟是做生意,老板总会在顾客前宣称是自己写的。

吴翁对自己写的字一向要求严格,当他发现市面上出现歪曲他“正体”的字,甚至出现“移花接木”的字体而对老板的做法很不高兴,但也始终拿他没办法。

这就是为什么“成发”老板不敢在“移花接木” 的字体匾额刻上落款人名字。


吴纬若在小印度的故居

通过50年前的一个信封,我得知吴纬若当时就住在赫士汀斯路(Hastings Road)5号。

9月23日上午,在参观了四马路观音堂旁的一场书法比赛后,我便顺道去了一趟小印度,寻找吴翁的故居。

我在小印度地铁站下车,步行过竹脚中心(Tekka Centre)和实龙岗路(Serangoon Road)便来到了赫士汀斯路。其左边的一排双层保留店屋(1913年建),现已经被打通并修建为一间高级的印度餐馆The Banana Leaf Apolo。虽然网络上有5号这门牌,但实地已找不到了。我猜测,吴纬若的故居是在印度餐馆大门的这一间。

实龙岗路一带保留了非常浓厚的印度传统文化。就在与赫士汀斯路交接处,有一间小印度中心(Little India Centre),专门售卖印度服饰和纪念品,是外国游客喜欢参观和购物的地点之一。

谁想到就在这里,50年前曾居住了一位“星洲三大书法家”之一的吴纬若先生。他题写的匾额,不只在星马可找到,也遍布了东南亚。

顺便交待一下,Hastings 是英国南部沿海一个城镇的名字。

吴纬若简介:http://chintuan.blogspot.sg/2012/06/blog-post_27.html


星洲匾额之旅:碧山庙

今年三月,徐祖燊为喜耀文化会筹募会所基金,举行“徐祖燊88义展”。我受邀请出席开幕典礼,参观人数达数百,可说是今年书法界的一件盛事。

徐老早年师事我国著名书法家谭恒甫,培植根基,及后再得吴得先及张瘦石等名家指导。数十载临池不断,汉魏南北朝多种碑体及元楷等,曾下功夫,大小由之,俱得心应手。

当乐龄书画会在1986年成立时,他是发起人之一。其他的还有林子平、陈洪与杨伟群等书法家。由于我和他们比较谈得来,所以获益不少。请参考在这之前,我对他们三位的介绍。

这块“碧山庙”匾便是徐祖燊的代表作之一。


徐祖燊简介:http://icalligraphy.blogspot.sg/2012/03/chui-choo-sins-chinese-calligraphy.html

星洲匾额之旅:福德庇佑

近日走访广惠肇碧山亭,在德福祠内发现这块匾,是罗荣基于1978年题的。

罗先生自称“清远道人”,可见是来自广东清远县。他是位中医师,其诊所设于牛车水珍珠坊三楼。

上世纪90年代的一段时期,他曾参加乐龄书画会雅集,写颜体大字和对联。

1996年出版“罗荣基大字书法”,可在国家图书馆找到。


Monday, 10 September 2012

中国厦门书法家:谢澄光

最近整理书房,我发现这件谢澄光(1932-2011)的作品。此泰山《金刚经》集联,谢老以5尺对开的宣纸书写,气势雄大。

我住在春叶园,客厅的面积不够大,未曾拿出这件作品悬挂欣赏,对不起谢老了。

谢老原籍龙岩人,出生于厦门。自幼爱好书法,坚持自学,后受教于罗丹。他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理事、福建省书法家副主席等。


星洲匾额之旅:天成店铺

区建公(1886-1971)是香港著名的魏碑招牌书法家。生前写过招牌无数,于上世纪50年代最为风光。

然时代变迁或经济转型下,在香港区建公题写的招牌已剩下不多了。

据知本地“天成金铺”是他的墨宝。不知还有其他的吗?


区建公在香港的招牌字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