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 26 September 2012

福建名菜天下香

2002年9月摄于厦门街茗香菜馆内。薛振传现场写了“福建名菜天下香”,赠与黄汉钦老板。

此作品现已悬挂在人口处屏风的右边,与“茗香兴隆”相对。


远东广场的成发精做招牌

成发、福德祠和萃英书院旧地址都位于远东广场(Far East Square)的店面保留区内。

打从规划阶段开始,有关当局和发展商即有意把这三处的建筑物(或一部分)复修,留下些“纪念品”给后人。

“成发”这块匾额早已被拆走了,不知“流落”到哪一间古董店或私人收藏家手里。目前,在原址营业的是一间时尚咖啡店 LEO's Cafe Bar。

保留下在店门前的,就是这两根粉刷如新的洋灰柱子,向后人述说“成发”精做招牌的故事。

上世纪90年代到北京街和厦门街一带用午餐,如遇见“成发”老板,必会停下来和他闲聊几句。

据知,他的店里保存有几叠吴纬若的影印招牌书法。每当顾客要选用时,这些“收藏”便可派上用场。如果顾客没特别要求,这位老板会自己动笔挥毫,但并没有提上名字。



网上有关成发的资料:
1。网页 #42 http://www.sgwritings.com/bbs/viewthread.php?tid=64854&extra=page%3D1&page=3

早年“成发”位于大坡北京街四十二号。它当年除了精做招牌之外,也制造各款的雕刻,联匾,装金,神主,神龛,傢俬,木器,铜牌,铜字,中西土木,油漆,灰水。服务可谓是多样化。

当年经过“成发”时,偶尔会见到老板在门前的马路旁摆出十几尺长的长木雕,花鸟手工精巧,老板在炎日下细心的为“花鸟”贴上金箔。在驻足观看之余,也和老板闲聊。他说这活儿废心废力,没有耐心与耐力是不行的。

我很喜欢“成发” 制造的招牌匾额,它手工好,制作认真。

已故著名书法家吴纬若先生对匾额的要求很高,更不喜欢有人擅自修改他的书体。“成发”是当年吴纬若先生颇为满意的一家。当年大街小巷出现的吴翁书法匾额大部分都出自“成发 ”。“成发 ”也保存了许多吴纬若的影印招牌书法。“成发 ”的匾额商号本身也是出自吴翁之笔。

新加坡高速的城市发展,失去的永远也找不回来。当年的“成发 ”已荡然无存,留下的只有抹不去的回忆!


2。网页#47:http://www.sgwritings.com/bbs/viewthread.php?tid=64854&extra=page%3D1&page=3

早年“成发”制造的匾额都有刻上“合顺督造”。

还记得早年位于实利基路(Selegie road)的老字号“狮岛”吗?它的商号匾额就是出自“成发”,落款印章就刻上“合顺督造”。也就是说“成发”既是“合顺督造”,而“合顺督造”既是“成发”。

其实在更早期“成发” 制造的吴翁匾额出现的两个落款印章,上为“经楼”,下则“吴纬若书”。“南荣” 匾额的落款印章就是上下为“经楼”与“吴纬若书”。那是“成发”非常早期制造的。

较为后期吴翁的匾额就不曾出现“合顺督造”的落款印章,这些匾额大都是个别的商家制造的,也就是熟称的“散客”。由于这些“散客”手上吴翁的字不多,只能向“成发”购买。当年吴翁卖给“成发”的都是单字。

还有一件不为人知的事。虽说吴翁对“成发” 制造的匾额颇为满意,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是令吴翁不悦的。

“成发”老板本身并不嗜书法,一但发现手上的字没有顾客所指定的尺码,便以影印方法来加大或放小,以满足顾客要求。这样做法是为了省钱。如果顾客要求的字是“成发”所欠缺的,老板惟有想办法以“移花接木”的方法来满足顾客。毕竟是做生意,老板总会在顾客前宣称是自己写的。

吴翁对自己写的字一向要求严格,当他发现市面上出现歪曲他“正体”的字,甚至出现“移花接木”的字体而对老板的做法很不高兴,但也始终拿他没办法。

这就是为什么“成发”老板不敢在“移花接木” 的字体匾额刻上落款人名字。


吴纬若在小印度的故居

通过50年前的一个信封,我得知吴纬若当时就住在赫士汀斯路(Hastings Road)5号。

9月23日上午,在参观了四马路观音堂旁的一场书法比赛后,我便顺道去了一趟小印度,寻找吴翁的故居。

我在小印度地铁站下车,步行过竹脚中心(Tekka Centre)和实龙岗路(Serangoon Road)便来到了赫士汀斯路。其左边的一排双层保留店屋(1913年建),现已经被打通并修建为一间高级的印度餐馆The Banana Leaf Apolo。虽然网络上有5号这门牌,但实地已找不到了。我猜测,吴纬若的故居是在印度餐馆大门的这一间。

实龙岗路一带保留了非常浓厚的印度传统文化。就在与赫士汀斯路交接处,有一间小印度中心(Little India Centre),专门售卖印度服饰和纪念品,是外国游客喜欢参观和购物的地点之一。

谁想到就在这里,50年前曾居住了一位“星洲三大书法家”之一的吴纬若先生。他题写的匾额,不只在星马可找到,也遍布了东南亚。

顺便交待一下,Hastings 是英国南部沿海一个城镇的名字。

吴纬若简介:http://chintuan.blogspot.sg/2012/06/blog-post_27.html


星洲匾额之旅:碧山庙

今年三月,徐祖燊为喜耀文化会筹募会所基金,举行“徐祖燊88义展”。我受邀请出席开幕典礼,参观人数达数百,可说是今年书法界的一件盛事。

徐老早年师事我国著名书法家谭恒甫,培植根基,及后再得吴得先及张瘦石等名家指导。数十载临池不断,汉魏南北朝多种碑体及元楷等,曾下功夫,大小由之,俱得心应手。

当乐龄书画会在1986年成立时,他是发起人之一。其他的还有林子平、陈洪与杨伟群等书法家。由于我和他们比较谈得来,所以获益不少。请参考在这之前,我对他们三位的介绍。

这块“碧山庙”匾便是徐祖燊的代表作之一。


徐祖燊简介:http://icalligraphy.blogspot.sg/2012/03/chui-choo-sins-chinese-calligraphy.html

星洲匾额之旅:福德庇佑

近日走访广惠肇碧山亭,在德福祠内发现这块匾,是罗荣基于1978年题的。

罗先生自称“清远道人”,可见是来自广东清远县。他是位中医师,其诊所设于牛车水珍珠坊三楼。

上世纪90年代的一段时期,他曾参加乐龄书画会雅集,写颜体大字和对联。

1996年出版“罗荣基大字书法”,可在国家图书馆找到。


Monday 10 September 2012

中国厦门书法家:谢澄光

最近整理书房,我发现这件谢澄光(1932-2011)的作品。此泰山《金刚经》集联,谢老以5尺对开的宣纸书写,气势雄大。

我住在春叶园,客厅的面积不够大,未曾拿出这件作品悬挂欣赏,对不起谢老了。

谢老原籍龙岩人,出生于厦门。自幼爱好书法,坚持自学,后受教于罗丹。他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理事、福建省书法家副主席等。


星洲匾额之旅:天成店铺

区建公(1886-1971)是香港著名的魏碑招牌书法家。生前写过招牌无数,于上世纪50年代最为风光。

然时代变迁或经济转型下,在香港区建公题写的招牌已剩下不多了。

据知本地“天成金铺”是他的墨宝。不知还有其他的吗?


区建公在香港的招牌字:


星洲匾额之旅:六和园素菜馆

20多年我拍这块匾时,“六和园”还在旧地点,即丹戎巴葛路(Tanjong Pagar Road)背向麦士威大厦(Maxwell House)。过后不久,“六和园”便搬到斜对面一间翻新的店屋,继续营业。

据知,“六和园”创设于1946年,是新加坡第一间素菜馆,算是老大。当时我还年轻,对素菜并不特别喜爱,没有常去那里用餐。

六和园素食馆(Loke Woh Yuen Vegetarian Restaurant)在20/22 丹戎巴葛路(Tanjong Pagar Road)营业,已经关门一段时间了。网上报道,有人2010年9月8日要去用餐时才发现门牌已经被拿下了。

六和园素食馆在丹戎巴葛路时已经改用新的招牌匾,就连湿纸巾的包装塑胶上的招牌字也不同。 新的招牌是佛教总会前主席隆根长老(1920-2011)题写的。

原来题“六和园”的是位杜蘅香先生。芳林公园对面的“南华”也是他的佳作。可惜我没有他的资料。



在20/22丹戎巴葛的六和园素食馆(已关闭):



星洲匾额之旅:牛车水原貌馆

位于新加坡唐人街牛车水的“原貌馆”(Chinatown Heritage Centre),就是老画家林子平题的。他的书法有如枯藤老树,线条以厚、粗、重为其特色。

禧街新闻与艺术部楼下的“好望角”三个大字,是他的另一杰作。

他是1986年端午节成立的乐龄书画会的发起人之一。

1990年代初期,每逢周末下午,我一有空便去乐龄参加他们的笔会,重新拾回“玩”书法的乐趣。记得有几次遇到林老时,他总会给我这个“新人”众多的鼓励。

牛车水的原貌馆于2002年开放。馆内真实呈现牛车水早年华人移民居住艰难的全貌,还有各式各样的衣物传统摆饰,可以加深游客对牛车水的了解。


Monday 3 September 2012

星洲匾额之旅:茗香兴隆

陈洪(1924-2000)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。他曾多次与同届(1948年中正高中毕业)校友杨伟群、林子平和徐祖燊联合举办书法展,为莊竹林博士奖学金筹款。

他是乐龄书画会的发起人之一,曾任秘书、副会长等职。1990年代初期,我的周末活动除了到中华画廊外,便是中峇鲁民众俱乐部的乐龄书画会,其会所经过多次搬迁,现已落户在盛港民众俱乐部。

茗香菜馆老板黄汉钦先生是他的高足,所以菜馆内挂有多张陈洪老师的作品,包括“茗香兴隆”这四个字。

在乐龄的那段时间,陈洪老师和我很谈得来。见面时,我常称他为陈师父,多谢他给我的指点。

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茗香菜馆。时逢龙年新春,我是不速之客,被他的书法班学生拉去陪陈老师吃饭。据茗香老板黄汉钦先生说,书法班每个星期六下午的活动,还照常在芳林苑的颐年中心举行。



星洲匾额之旅:郁达夫

郁达夫(1894-1945),浙江富阳人,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、散文家、诗人。

1938年12月郁达夫应聘南来新加坡,出任星洲日报副刊的主编。1942年5月由于日军逼进新加坡,他撤退至印尼苏门答腊。1945年8月失踪。

郁达夫在新加坡期间,留下不少墨宝,但经过“昭南时期”,留下的有如凤毛麟角。这“星洲书店”四个招牌字,是我赶在该书店被拆之前拍的。当我拍这张照片时,“星洲书店”是位于大坡桥南路(South Bridge Road)与克罗士街上段(Upper Cross Street)交界处。在这间店屋被拆后,我不知道“星洲书店”有搬到新地点继续营业。

最近我从照片里看到郁达夫的两件条幅。第一件是在丁丑年(1937年)元旦题赠广洽法师,另一件是1939年冬送给报社友人石蕴真。

郁达夫并不是书法家,但这两件书法确实流露出他的一种真情与才气。他的名句“各记兴亡家国恨,悲鸿作画我题诗”,令人永远难以忘怀。

注:王振春著作“根的系列之七:记忆里的小坡”提到星洲书店,是在密驼路(Middle Road),与当时著名的皇后酒楼同排。可能星洲书店在桥南路的店屋被拆后,搬到密驼路继续营业。



郁达夫的书法:


星洲匾额之旅:华厦

叶竹溪,粤籍人士,住在大坡牛车水,现在应是百岁老人。上世纪80 – 90 年代他在麦士威大厦(Maxwell House)设有工作室(中国银行隔邻)。我常去拜访他,算是“老友”了。

“华厦”(OCBC Centre)这两个字可说是他最引以为荣的作品。所以华侨银行给他的一张支票(润笔费)的影印本还保存完好在他的工作室内。

在新加坡偶尔还可以找到他写的商业招牌。“福泰隆贸易公司”便是一个例子。

1995年7月间,他曾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举行“嶺南书法家叶竹溪五体书法义展”并出版作品集。

注:华侨银行中心的英文简称OCBC,全名为Oversea-Chinese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。是新加坡最具规模的三大银行之一。于1976年建成的华厦(OCBC Centre),由贝聿铭及其建筑事务所(Pei Cobb Freed & Partners)负责设计。大楼作为华侨银行的总部,在建成时是当时东南亚最高的大厦。除了201米(52层)的华厦外,该物业规模还包括17层的华厦东大楼(OCBC Centre East)和8层的华厦南大楼(OCBC Centre South)。

大楼平面呈长圆角形,由混凝土混合的灰石砖覆面,建筑外观简约明快,特出了几何线条结构,是典型的贝聿铭风格。两边立面由三组中空凸出的悬架结构组成,形成强列的对比视觉效果。从大楼侧面犹如巨型的烟囱,当地人则戏谑为计数机。

整栋大楼只用了不足两年建造,方法是先建成两旁两支直径19.8米的主柱,之后逐层像砌积木般嵌上去。本来建造过程可以更快,因为实在可以3部分同时进行,只是没有足够的资金。

大厦另一特点是每层都没有支柱,可腾出更多空间;方法是20楼和35楼以钢铁石屎作为主力层,可将其上的楼层重量分散至两旁的力柱;与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的三角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!